桐木关中诞红茶

1.红茶翘楚金骏眉

说起红茶,最早的红茶是哪种,它又来自哪里呢?

产自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堪称世界红茶鼻祖。它是明末某年武夷山桐木关里的茶农采制春茶时,在机缘巧合之下创制而成的。我在桐木访茶,亦听到了当地茶人的类似说法。大意是,明末有军队路过桐木关,吓得正在制作早春绿茶的茶农们来不及对采摘下的鲜叶杀青,就跑进深山避祸。第二天天明,军队离去,出山返家的茶农们看着堆放满地的茶青傻了眼,过夜的茶青已经变软,且发红、发黏,他们以为坏掉了。毕竟是劳动成果,贫苦的茶农们还是不忍将其扔掉,于是就想办法弥补。有人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用山里的马尾松生起火来烘干。茶叶被烘干后,红皱的外表变得乌黑油亮,并且带有一股清新的松脂香,一尝,清凉甘甜,别具风味。就这样,一种新茶类——红茶在武夷山桐木关诞生了。

技术上,刚出现的红茶在制茶初始环节没有杀青,并且加入了烟熏烘干,跟其他茶类缺少必然的联系,仿佛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显得有些突兀。仔细想想,红茶的诞生除去源自意外而生,还真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但历史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适宜它产生、存在的客观环境和理由,红茶也不例外。红茶的出现离不开揉捻工艺与瀹泡散茶的品饮方式。揉捻工艺始自元代,散茶品饮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的一道圣旨让茶叶废团改散后而得以普及实现的。红茶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无非是时间点的不确定而已。由是,历史选择了明末的武夷桐木关。

红茶虽然诞生了,但是当地人并不喝这种在他们看来不伦不类的茶叶。于是就把这些茶挑出大山,拿到40多公里外的集市星村镇去卖掉了。星村是明末清初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出水转运码头。正是基于此,正山小种在历史上也被称作“星村小种”。正山小种红茶,说的是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域内的茶树鲜叶,用当地传统工艺制作,独具似桂圆干香味及松烟香的红茶产品。

一年后,有商人来星村出高价收购这种在桐木茶农看起来制作失败的茶。缘由是去年收购了这种茶的商家把茶辗转卖到了外国人手里,没想到竟然大受洋人欢迎。于是,正山小种红茶被桐木人大量制作,销往山外。其时正逢海外贸易兴起,正山小种红茶最后经由荷兰商人带到了欧洲。《清代通史》记载:“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 正山小种红茶产于武夷山,所以英国人称其为武夷茶。

桐木关有限的红茶产量是供应不了日益庞大的出口市场的,商业上的利益使得源出武夷山的红茶制作技术迅速向外传播,武夷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其他省茶区的红茶生产制作,随着时间的延展开始纷纷出现。清雍正年间,崇安县令刘靖就在其《片刻余闲集》里记载了一种名叫“江西乌”的红茶已售卖于星村镇茶叶市场上:“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也,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其后,湖南的“湘红”,湖北的“宜红”,福建的政和功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红茶,安徽的“祁红”,浙江的“越红”,江苏的“苏红”,四川的“川红”,广东的“英红”,云南的“滇红”,在中华大地百花齐放。但逐本根,它们的技术都是源出武夷桐木关。

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茶种和制茶技术被英国人窃走,接着印度、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大批茶园出现,廉价的种茶成本和机器制茶工艺的使用使国际茶叶价格大跌,中国手揉脚踩的制茶方式效率低下,所产红茶价格毫无竞争力可言。贪婪的英国人对此并不满足,还利用自身优势对国际茶叶市场进行操纵,贬华茶,扬印、锡茶,对华茶多方狙击。《中国茶叶外销史》载:“1890年后,受英国宣传作用,美国人口密集的区域,对绿茶的嗜好,为红茶所替代,茶叶贸易遂大变动,随后输入英国殖民地出产的红茶,更助于宣传广告和游行运动,使中国绿茶销路大受打击,这种新茶(即印度红茶)渐次普及。”中国红茶出口进一步萎靡。宣统《南海县志》载:“茶叶从前为出口货大宗,现在出口之数,历年递减。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口尚有六万五千担,至二十八年(1902年),出口不过二万四千担,盖西人多向锡兰、印度购茶,以其价廉也。前后仅距十年,销数之锐减已如是,中国茶业之失败,亦大略可观矣。”出口锐减加上其时的国人很少饮用红茶,中国红茶产业遂一蹶不振。

红茶就这么走向终结了吗?当然不是,红茶的命运并未就此结束,转机出现在了100多年后。2005年,历史又一次选择了武夷山桐木关这个红茶的洞天福地,一个中国茶史上里程碑式的红茶品种——金骏眉在那里诞生了。金骏眉的横空出世唤醒了沉寂多年的国内红茶市场,在金骏眉的引领下,大江南北茶市一片红火,国人纷纷加入饮用红茶的行列之中。金骏眉的诞生是个极其重要的茶史事件,大有必要述之。

这些年我游走茶山,根据多位武夷资深做茶朋友的印证,先给大家说说金骏眉的来历。2005年,北京的张梦江先生来到了武夷桐木关。看到当地的生态和茶源,他提议应该把这么好的茶青做出像西湖龙井那样高端精品出来。于是张梦江先生自出启动资金,由元正茶厂(正山堂前身)厂长江元勋先生,技术骨干温永胜先生等人会同当时工厂内的一干员工投入到了对高等级单芽红茶无烟工艺的试验制作之中。单芽幼嫩,发酵难度极大,没有现成经验可寻,只能摸索着来。据当时的主要参与者温永胜先生讲,第一次制茶失败。通过失败的经验积累,调整方法,第二次制茶取得成功。金骏眉最初叫金峻眉,是张梦江先生命名的。“金”取自芽头部分呈金色,“峻”意味桐木关崇山峻岭,“眉”的得来是因成品单芽茶弯若细眉的茶形。看得出,金骏眉的诞生是由张梦江先生倡议、出资、命名,厂长江元勋先生拍板决定,技术骨干温永胜先生等人带领茶厂员工集体劳动所获得的成果,非一人之功劳。2005年起,金骏眉开始走出桐木关,奔向全中国。它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多数中国人不饮红茶的习惯,推动了中国红茶产业的迅猛发展。之后,多才的张梦江先生系统总结了金骏眉的制作工艺,书写了一首骏眉令,为茶立名。

金骏眉茶芽稍微显毫,微微的淡金黄毫毛,颜色不是特别金黄。如果特别金黄,极可能是夏秋茶或外山茶仿造。干茶整体呈黑色、褐色、金黄三种颜色,条索外观结实油润;汤色金黄油亮,有清凉感,入口醇厚,花果香幽幽,野生蜂蜜的甜,口齿留香持久。尤其是水和香的纯净度极高,很少有茶能出其右,连续十泡落差不明显。这跟桐木关海拔高、无污染,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

桐木关茶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金骏眉的标准茶青是桐木关高海拔的春季头采单芽,所以产量很小。据我访茶得到的信息,近年来桐木关金骏眉的年产量不过数千斤,而现在市场上满目皆是金骏眉。所以,能否喝到真正的桐木关金骏眉,可不是有钱就能办得到的。市场上的金骏眉很多是武夷山周边或外地产区做的仿制茶,还有一些是通过拼配的方法做成后当作正宗金骏眉来卖的。不过,金骏眉国家标准的制订已经提上了日程,标准出台后,就不是随便哪种茶都可以叫作金骏眉了。

有朋友问,真正的金骏眉价格是多少呢?从我的经验看,真正的桐木关本山金骏眉,商品市场常见价格应该是在12000元/斤左右,我也见过卖到2万多元的。这个茶的成本确实高,5斤芽出1斤茶。近几年做金骏眉的人也少了,这是大家所不知的。并且单芽茶发酵有风险,如果发酵出了问题,茶农这一春的生意就会损失很大。另外一个因素是由于拿茶的渠道不一样,中间就会有一些差价,一种成本本就高昂的茶,在终端市场加上人工、运输、仓储、保险、房租、税收、各级渠道商等,还要产出利润,卖到上述价格,就市场来说应该算是合理的。但现在的问题不是价格,而是怕买不到真茶,因为产量本就有限。

再跟大家聊聊红茶的制作工艺。做红茶,首先是萎凋,这个工艺很重要。萎凋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鲜叶与枝梗的含水量,使酶类物质如水解酶、蛋白酶这些酶的活性增强,促进叶内产生更多的糖类、氨基酸,并使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或清香,或花香,或果香类的香气物质。萎凋之后就是揉捻环节,通过揉捻,让茶叶组织和细胞破碎,这样其中的化学成分和酶得到充分混合,使得各种化学反应得以实现。接着进行发酵,发酵是大家习惯了的叫法,严格讲应该称作“氧化”,主要是多酚类物质中儿茶素的氧化,氧化到一定程度就进行烘干,之后还得把茶放一段时间,再次烘干。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次烘干是不能完全彻底烘干的,放一放之后,会让茶叶里残余的水分重新分布,这时候进行二次烘干,把茶叶里的含水量降至6%以下,这才是合格的茶的标准。

有人说金骏眉的茶汤是“红汤金圈冷后浑”。这个说法是不对的。金骏眉的茶汤颜色不是红色,而是金黄油亮,就像家里食用的色拉油一样,金黄油亮。金骏眉也不会有“冷后浑”的现象。冷后浑是因为汤水中茶多酚的氧化物遇到了咖啡碱,二者在低温下缔合,形成了一种大分子络合物。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夏秋茶身上,因为夏秋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比较大,所以很容易在茶汤温度低时络合使其变浑浊。金骏眉不存在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态好的早春高山茶的茶青里咖啡碱、茶多酚的含量比夏秋茶低,生成的茶黄素多,所以汤色金黄而无冷后混现象。就是把金骏眉的茶汤放一天一夜,也不会冷后浑的。另外两种同样出自桐木关的高等级红茶——香妃、虞美人,放一天一夜,也不会冷后浑。所以说,好茶是真金,不怕火来炼。

人们都说红茶的汤水是红汤挂金圈,有金圈表明茶黄素含量高,是高品质红茶的象征。我们把金骏眉沏上,倒入公道杯里看一下,茶汤金黄油亮,全是金圈,没有红汤。品质高下立判。

2.从来佳茗似佳人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寓德于玉,以玉比德,是玉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玉,自古就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传说中轩辕黄帝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说:“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后来《周礼》又讲:“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韩非子》里记载了一件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识玉的高手,名叫卞和。他有一个本领,能够识别还没有被加工过的璞玉的优劣。一块玉的原石,经卞和一看,马上就知道这块玉好不好。后来卞和从深山里得到了一块非常好的璞玉,历经三代楚王,却没有人认可,最后是楚文王命令玉工将其剖开,雕成了稀世美玉——和氏璧。后来围绕这块和氏璧又由秦国与赵国引出了脍炙人口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两个成语典故。可见自古玉就具有强大的物质价值和精神力量。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至清。玉玺源于一个汉字“瑞”。《说文解字》里讲,“瑞”的意思是“以玉为信也”。据说传国玺为和氏璧所制,始于秦代。玺文是李斯写的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始皇传给二世,二世再传子晏,子婴降汉刘邦,献出传国玺。汉平帝故后,传国玺藏在太后住的长乐宫。王莽篡汉,派王舜入宫索玺,太后怒不可遏,把传国玺掷向王舜,玺被摔缺了一角。王莽用乌金镶补断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镶玉玺。此玺各朝代传,至唐废帝在洛阳玄武楼引火自焚,此后传国玺就下落不明了。

孔子把玉人格化,赋予了它“德”的内容。《论语》里说,子贡见孔子,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是孔子把自己比作美玉,等着识货的人委以重任,一展抱负。正是认为玉有其德,所以孔子才自比为玉。东汉的许慎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老话讲“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如果没有人的匠心雕琢,是不会被赋予新的价值和魅力的。茶也一样,出自好山场的原料经匠心加工方能成为好茶。我喜玉,故给一款品来如玉温润的红茶起了个名字叫“玉佳人”。玉佳人生长在武夷山桐木关海拔千米以上的竹林中。那里植被覆盖,阳崖阴林,苔藓丛生,野山无路,崎岖难行,采点好茶真的不易。上好的茶青,合格的工艺,加上用心的精制,才诞出了这个“谁谓空谷远,有美人如玉”的佳人儿。

我为佳人,纯净无争,亭亭而立,如玉温安。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玉佳人,有世俗之烟火,无世俗之尘埃。玉佳人茶汤厚滑,如玉温润;入口骨感,如玉致密;蜜香果香,幽而不烈;自口下咽,香气过喉。尤难得的是汤水挂凉,如吮微微薄荷,喝到尾水,凉韵不消。

每次品玉佳人的时候,总会让我不禁想起那首出自广东女孩扎西拉姆·多多的诗《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是梵文的音译,班扎,是金刚的意思;古鲁,是上师;白玛,是莲花的意思。班扎古鲁白玛的意思是金刚上师白莲花,也就是莲花生大师(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这一首《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灵感,来自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诗中写道: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初冬的寂静茶室,我,胭脂水鸡心杯,玉佳人。静听据诗文谱成的单曲《见或不见》,一首来自心灵、大爱不宣的歌。曲毕,恍若置身玉佳人出生的山野,林静溪幽,天籁无声。

世间有没有真爱,红尘有没有天堂,缘分有没有冥冥注定,不用去想。属于我的逃不掉,属于你的躲不开。唯愿岁月静好,佳人如玉。

3.栀子花开素华香

夏花中我颇喜栀子。它的花语是“真爱”。

印象里,对栀子花栽培的最早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里:“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汉代,栀子和茜草是很有经济价值的染料作物,栀子染黄,茜草染红,明代诗人陈长明写的《迎仙客》咏栀子就说:“栀子房,老经霜,曾染汉宫衣袂黄。”那时候谁家要是有1000亩栀子与茜草,那他的财富可就比肩千户侯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栀子:“木实可染。从木卮声。”酒杯古称“卮”,因其子实似之,故得“卮子”之名,而“栀子”是由“卮子”转化而来。

古人赏花讲究“六皆比”,即一花、二叶、三盛、四态、五色、六香。栀子花可谓“六皆比”俱全。花开六出,色白如雪,花香悠然浮动,冰清玉洁,美得单纯直白。唐代韩愈有名句:“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宋代蒋堂有诗:“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有烟火气息的当数唐代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咱们在城市里看到的栀子花大多是重瓣,重瓣的栀子也叫“白蟾”。历代诗词中所咏栀子多是单瓣的,花开六出。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木篇》里说:“栀子,诸花少六出,唯栀子花六出。陶贞白言: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宋代陆游《二友》诗:“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这点从文物上也能看得出来。故宫博物院有一个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栀子花纹蜡台,蜡台圆盘内里的折边上有一圈栀子花纹,就是单瓣的栀子。

中国人贪吃,只要想吃,什么东西都能入馔。读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旧访刘漫塘宰,留午酌,出此供,清芳极可爱。询之,乃栀子花也。采大者,以汤焯过,少干,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薝卜煎’。杜诗云:‘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既制之,清和之风备矣。”林洪对油煎栀子花这一美馔评价很高。“薝卜煎”这个名字,听上去风雅,还有点日本料理的风格。我以前“照方抓药”做过几次,把初开的栀子花,拿淡盐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清水冲净,并轻轻挤出多余的水分。甘草水和稀面,入油煎,黄焦酥脆,颊齿留香。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栀子在南宋已经用于插花,《西湖老人繁胜录》记江南端午节的习俗:“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栀子亦跟释家关系弥深。唐代卢纶《送静居法师》的诗里就说:“五色香幢重复重,宝舆升座发神钟。薝卜名花飘不断,醍醐法味洒何浓。”唐代何兆有诗云:“芙蓉十二池心漏,薝卜三千灌顶香。”南宋张元干有诗曰:“伊蒲馔设无多客,薝卜花繁正恼人。僧房长夏宜幽僻,杖屦频来顾问津。”薝卜花就是栀子花。金陵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释之曰:“卮,酒器也。栀子象之,故名。俗作栀。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卜也。”南宋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他曾为十种花各题名目,称为“十友”,把栀子封为“禅友”。后人又将这十种花各配一诗,传为佳话。这“十友”分别是:兰花芳友、梅花清友、腊梅花奇友、瑞香花殊友、莲花净友、栀子花禅友、**佳友、桂花仙友、海棠花名友、荼蘼花韵友。宋代王十朋就以禅友咏《栀子》:“禅友何时到,远从毗舍园。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宋代蒋梅边的《薝卜花》云:“清净法身如雪莹,夜来林下现孤芳。对花六月无炎暑,省爇铜匮几炷香。”栀子洁澄,既能清净本我又能度人,正同“薝卜三千灌顶香”也。

在我的遥远记忆里,奶奶家门前有一棵栀子树,它的叶子四季常青,花朵洁白玲珑,若琼雕玉琢。每逢花季,望如积雪,清早在被窝儿里一睁眼,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真是入了“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之境。那时我放学最期待的事,就是去摘花,摘一大束插在吃完的水果玻璃罐头瓶里,就记得那个香气,唰一下就充盈了整间房子。爱美的女孩们特喜欢把栀子花扎在辫子上,搞得教室里也满是栀子花香。那场景就像黄岳渊、黄德邻父子合著的《花经》里所说:“暑月中花香最浓烈者,莫如栀子;叶色翠绿,花白六出,芳香扑鼻;庭院幽僻之所,偶植数本,清芬四溢,几疑身在香国中焉。”那会儿的情境怎么美得那么纯呀!记下那些不能复返的日子,揣在心里,老了,动不了了,拿出来瞅瞅,想着都是美好。

历代咏栀子花的诗词中最喜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的南朝梁太宗萧纲作过的那首《咏栀子花》:“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爱此花、爱此香的我,把一款武夷桐木关野茶命作了“素华”。“素华”是红茶,真是讨我心欢。野茶的茶青发酵时竟妙化出浓浓的极似栀子花的香气。红茶当中有这么高香的很是少见,感觉不输某些凤凰单丛,加上稠滑甘甜的汤水,口感极佳。人说禅茶一味,我还未窥其境。在栀子花前,听着刘若英的《后来》,品一杯“素华”,风动栀子香,盈盈漾心田,幸福悠然而溢。不亦快哉。

“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爱你,你轻声说,我低下头 ,闻见一阵芬芳……”

4.荔枝香幽醉杨妃

周末仲夏夜,在京工作的四川表弟来我家串门,拎着一桶说是朋友刚空运给他的鲜荔枝带过来请大家尝鲜。留饭,喊来邻居二哥作陪。饭后,茶桌对坐闲聊。

表弟说:“哎,大哥,前两天我看了您发的‘聊聊茶中的香气’那篇微博,您那文章后面附了九张图片,我能叫出代表其中八种香气的茶来。”“是吗,长本事了啊,说来听听。”表弟说:“您看我说的对不对啊。哈密瓜香是您的香妃,雪梨香是您的蒙顶黄芽,这个玉米须香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里的白鸡冠,栀子花香是素华,茉莉花香是茉莉花茶馨瑶,梅花香也是武夷四大名丛里的水金龟,兰花香是传统做法的碳焙铁观音,玫瑰花香就更熟了,是有名的祁门红茶嘛。”“嘿,真行,这两年的茶汤没在我这儿白喝,那还差一个呢,还有一张图片挂着俩荔枝呢?”“这正是我要问您的,茶里面有荔枝香的吗?我还真的没喝过有荔枝香味的茶叶。”“我现在找一泡荔枝香的茶叶请您品品。”

我看出来了,这坏小子是憋着心眼儿要蹭泡好茶。转身去小茶仓,拿出一泡茶。干茶,烫碗摇香,递了给他,“闻闻。”“哇,真是幽幽的荔枝香!”表弟睁大了眼,一副诧异的样子。“哎哟,我的哥哥,跟这桌上的荔枝是一个味儿啊。”我模仿他的家乡话说:“对头。”表弟顺口就来了句四川乡音:“这个茶,有名儿吗?”“醉——杨——妃。”我拉着长音,用四川方言回答。邻居二哥听了,在一旁抿着嘴儿乐。

品着茶,哥儿仨打开了话匣子。从有荔枝香味的茶聊到了荔枝,从荔枝聊到了“窃玉偷香”,从“窃玉偷香”聊到了 “四大美人”,从“四大美人”聊到了“贵妃醉酒”,聊了个不亦乐乎。送走表弟,有点兴奋,再加上咖啡碱作怪,久不能寐。趁着活跃的思维,把聊天内容稍加整理,书记下来,示之茶友,权作聊资。

爱茶的朋友们都知道,历史上的茶学专著当中有一本叫《茶录》,是北宋蔡襄于1051年写的。蔡襄,字君谟,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书法史上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前三家分别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就是蔡襄。宋代名茶小龙团就是蔡襄首创。宋庆历年间,蔡襄到福建做转运使,他改造北苑制茶工艺,从品质花色入手,首创小龙团茶,超过了丁谓创制的龙团凤饼。《宣和北苑贡茶录》载:“自小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也说:“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奉诏返京面圣,宋仁宗夸赞了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蔡襄退朝后,萌生书写《茶录》之意。他在自序里说:“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叙。”宋代建茶能名冠天下,与蔡襄书作、推广是分不开的,北苑茶业也因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蔡襄于茶的造诣有多高呢?据说当时论茶者没人敢在蔡襄面前发言,恐班门弄斧,自讨没趣。

与知名度甚高的《茶录》相比,很少有人知道蔡襄还写过一本我国现存最早的果木专著——《荔枝谱》。这是蔡襄在泉州任职的时候写的,专为福建荔枝而著,是一部记录荔枝知识的古代科普书籍,具有很高的植物学、农学和史学价值。说它是“现存最早”的,是因为在蔡襄之前,宋初的南海主簿郑熊曾写过一部《广中荔枝谱》,专门记录广东地区的荔枝,涉及22个品种,可惜的是书已亡佚。《荔枝谱》开篇就说:“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方物。于是始通中国。”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也说:“尉佗尝献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这是荔枝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尉佗 ,就是南越王赵佗他原来是秦朝大将,秦末天下大乱,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降汉称臣。

吃鲜荔枝,剥皮吐核儿自不必说,难得的是蔡襄在《荔枝谱》里记载了四种北宋时期的荔枝再加工吃法:红盐法、白晒法、蜜煎法、晒煎法。红盐法,用盐梅卤来浸泡佛桑花成红浆,然后把荔枝放进腌制,之后捞出晒干,做成荔枝干,这样的荔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白晒法,把鲜荔枝放到烈日下晒至核硬为止,然后储存于瓮中,密封百日;蜜煎法,剥生荔枝,榨去其浆,然后用蜜煮之;晒煎法,这是蔡襄自己发明的一种吃法,将荔枝晒至半干后再放进蜜中煮,这样的荔枝“色黄白而味美可爱”。大茶家吃什么都有讲究,水果都吃得别出心裁。

蔡襄的《荔枝谱》从自然、人文的角度论述了荔枝的产地、特性、品种,食用历史;从工艺的角度描述了荔枝的种植、养护,加工、贮藏。说它是一部荔枝“小百科全书”一点都不为过。《荔枝谱》写成后,欧阳修为之写题跋《书荔枝谱后》:“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二者惟不兼万物之美,故各得极其精。”蔡襄作《荔枝谱》、欧阳修写《洛阳牡丹记》都源于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他们同是善于发现、善于探索。老话说得好,“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习茶、做茶也应具备这种勤奋精神,要求索、要深研,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蔡襄、欧阳修有一段趣闻,欧阳修想把自己的《集古录目序》进行石刻,就去请蔡襄帮忙书写。虽然他们是好朋友,但蔡襄一听,张口就向欧阳修索要润笔费。欧阳修知道蔡襄是位茶痴,便用小龙凤团茶和惠山泉水替代润格之资。蔡襄听完说道:“太清而不俗。”二人会心对笑。

自宋迄清,还有一些关于荔枝的专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书一观,如明代宋珏的《荔枝谱》、曹蕃的《荔枝谱》、邓道协的《荔枝谱》、吴载鳌的《记荔枝》,清代林嗣环的《荔枝话》、陈定国的《荔谱》、陈鼎的《荔枝谮》、吴应逵的《岭南荔枝谮》。

汉武帝时期,文学史上首次提到了荔枝。文章作者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玉偷香”中“窃玉”的那位——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里写道:“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离支,就是荔枝。

说起“窃玉”挺有意思的。司马相如年轻的时候就不安分,因为官场不得志,辞官不做,四处游玩。有一次他到了四川临邛。有些茶友可能知道,临邛是个产茶的地方,历史上的火番饼茶就出在临邛。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邛临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名山,就是现在四川的蒙顶山。西番茶,就是四川临邛的火番饼。元朝忽思慧在其《饮膳正要》里说:“西番茶,出本土,味苦涩,煎用酥油。”火番饼茶在元朝时由四川销往藏区,在清朝还作为贡茶进上。

到了临邛的司马相如,受邀做客富豪卓王孙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说:“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席上酒酣耳熟的时候,众人请司马相如抚琴弹曲助兴。因久仰相如文采,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遂从帘外窥视相如。这位大才子亦久慕文君,佯作不知,操琴弹唱了一首“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翱四海求其凰”,使得隔帘听曲的卓文君春心**漾,为之倾倒,引出了“文君夜奔”。那是在汉朝,摒弃封建世俗观念,勇于追求真爱,真是了不起。这就是有名的“相如窃玉”。

再说说才女卓文君。私奔之后,卓王孙大怒,不认女儿。小两口儿为贫所迫,变卖所有东西开了家小酒铺。每天,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来,卓王孙心疼女儿,又被这对小夫妻的真爱所动,就送了钱财和仆人给他们,一家人言归于好。之后的司马相如春风得意,又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开始飘飘然,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耽于逸乐,后来竟要弃了文君另娶他人。

卓文君知悉后也不哭闹,打开墨盒,告饱了笔,点点如桃笔笔如刀,给司马相如写了一封信以示诀别。信的内容就是传为文君所作的《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司马相如见到回信当时就愣在那儿了,瞅着熟悉的字迹发呆,脑海里往事帧帧浮现,历历在目。他幡然觉醒,良心发现,痛哭流涕。归,致歉文君,和好如初,终老白头。

800多年以后,杜甫在琴台凭吊司马相如,写了《琴台》一诗: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说荔枝,不能不提唐代的大美人杨玉环。杨玉环喜食荔枝,对它情有独钟。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现代科学表明,荔枝含有的糖分极高,每100克荔枝中所含糖分高达16克。看来,多吃荔枝,实际就是多摄取了糖,对于养尊处优的贵妃来说能起到**肥臀的作用,这完全符合唐人的审美观,难怪杨玉环好这一口。

唐玄宗时期,宫廷里有首很有名的乐曲叫《荔枝香》。《新唐书·志十二·礼乐十二》里说:“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堪称绝代佳人。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美人,人们常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分别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四位女子的绝代芳姿。沉鱼,说的是西施在溪边浣纱,水里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惭愧地沉到水底不出来;落雁,说的是昭君出塞,王昭君骑在马上,拨弦弄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只顾着看骑在马上的美丽女子而忘记扇动翅膀,跌落在地;闭月,说的是貂蝉拜月,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片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于是人们就说貂蝉美得让月亮都躲在云彩后面不敢出来了;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

窃以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四种美是可比较之美,是定义美、结果美,缺少韵味。美是什么?美是韵之极,尚韵方美。《淮南子》中就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悦)于目。”柏杨说:“世界上最颠倒众生的,不是美丽的女人,而是最有吸引力的女人。”在英国被誉为比绅士还绅士的蔼理斯也说:“魅力是女人的力量,正如力量是男人的魅力。”

兜兜在国家博物馆观唐代乐俑

自古至今,东西方对美女的定义暗和。要赏心悦目的美,就一定要有韵味。所以我觉得四大美人应该是妲己、褒姒、西施、杨贵妃。她们美在哪儿呢?妲己美在狠,褒姒美在笑,西施美在病,杨贵妃美在醉。“狠妲己,笑褒姒,病西施,醉杨妃”也。

怎么讲?

狠妲己。在小说《封神演义》里,妲己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后来被千年狐狸精借体成形,所以又带媚态。尤其在她残害人的时候,柳眉一挑,杏眼一瞪,银牙一咬,用北京话说叫“撒狠儿”,就那个时候的样子,美!纣王爱看。就是为了看这个“撒狠儿”的美,昏聩的商纣王由着妲己杀了多少忠臣啊。

笑褒姒。褒姒在周幽王身边板着脸整天不笑。周幽王为了逗她笑,千里烽火戏诸侯。各地诸侯看到狼烟起了,纷纷率兵赶去救驾。跑得盔歪甲斜,带朗袍松,狼狈不堪。褒姒一看,一捂嘴,乐了。那个时候的样子,美!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烽火,戏诸侯,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狼来了”,以致犬戎破镐京时无人救驾。幽王被杀,平王即位,东周开始。

病西施。西施有心窝儿疼的病,一疼,捂着心口儿,皱着眉头,那个时候的样子最美。这是一种超寻常的病态美。那吴王夫差一看,美!在宫里就没见过这样的美人儿。相似的还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是病态美。黛玉天生体弱多病,她的美在骨不在皮,是有文化底蕴的美,从骨子里散发出婉约灵动的才情之美。

醉杨妃。唐朝女子以胖、丰韵为美。杨玉环候驾百花亭,玄宗还没来,引的贵妃思念,郁郁寡欢,把陪王伴驾的酒都喝光了。杨贵妃这一喝喝高了,开始撒酒疯,忽而自哀自怨,忽而醉步玩闹。那个样子,美!京剧里有一出著名的曲目叫《贵妃醉酒》,是梅派经典。大家闲时不妨欣赏一下梅派的《贵妃醉酒》,梅兰芳大师华丽的扮相,精湛的演技和卓越的唱腔使得舞台上的醉杨妃美若天仙。通过太平酒、龙凤酒、春宵酒这三醉,把深宫丽人借酒消愁的郁闷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生在世如春梦,且自开怀饮几盅”,衔杯、卧鱼、醉步、扇舞这些难度甚高的桥段,梅先生表演起来举重若轻,舒展自然。加之动听的京剧韵律,直把人看得如醉如痴。

自从在武夷桐木关做出这款有独特荔枝香味的红茶——醉杨妃,每次一到月色浩瀚的夜晚,我就会想象杨玉环一手捏着酒杯,一手提着一串荔枝出场,然后婀娜多姿、醉意蹒跚地唱道:“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

仲夏月夜,茶桌对坐,二哥从家里取来京胡,拉了段《贵妃醉酒》。表弟背倚竹摇椅,一边品着荔枝香味的“醉杨妃”,一边和着曲韵,眯着双眼,摇头晃脑,有板有眼地以手击节。瞅着他那样子,我“扑哧”笑了,“这京剧腔韵不比川剧,听得习惯吗?”这位连眼都没舍得睁,慢条斯理地甩了句地道的四川话出来:“巴——适!”

5.清凉甘甜虞美人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宋·辛弃疾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着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英雄末路,美人薄命。楚汉相争,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虞姬节烈,死不降汉,不负项羽,拔剑自刎,巾帼也!传说她的鲜血洒在身边的青草上,生成鲜艳的花朵,后人就把这种花称为虞美人。

唐朝时期,教坊里就有曲调咏虞姬了,韵调优美,此曲即名《虞美人》。用《虞美人》作词的名段要数南唐后主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段有趣的记载:“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这个桑宜舒,看来也是一个痴相公,他为了验证虞美人草会不会听到小曲儿就摇动,去亲身实践,发现传闻与实际真的是一致的。

说到这儿,我有点感想,大家都是爱茶之人,一直都在学习茶,那为什么有的人就喝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茶,还喝不明白呢?我真见过这样的朋友,他并没有偷懒,也是一直在买、喝、学,可是真就没有喝明白茶。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我的经验来看,这些朋友根本就没有喝到过真正的茶。比方对于六大茶类,根本就没有喝到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茶。什么茶可以称作代表茶呢?首先,这个茶的制作符合国家标准;其次,茶青更好,工艺更合格,做茶更用心,这样做出来的茶就是同类茶里的典型代表。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同一个茶品种的不同品牌出产的茶的情况。拿龙井茶来说,很多商家都说自己卖的是西湖龙井,其实到底是西湖狮峰群体种土龙井,还是龙井43?是产自钱塘的龙井还是其他产地的龙井?若没有一个标准,怎么来判断喝的龙井是正宗的还是不正宗的?如果连这个都判断不了,茶学的还有意义吗?我用自身经验告诉大家,在一开始学茶的时候,一定要去找六大类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茶去喝,就能知道这类茶真正的茶性是什么样的,这类茶最具特点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它的口感如何,这样才能喝明白茶。

具有代表性的茶都是等级比较高的茶。好茶,产量都小,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在市场上找到真正的好茶,实际已经跟茶缘分不浅了。这些茶,虽然价格可能会贵,但可以少买,不会比瞎喝了一百种茶的总价贵。喝懂了好茶,不但能在学茶的路上突飞猛进,而且还可以学会挑选适合自己的、性价比高的茶。

接着说虞美人,《花镜》说虞美人:“江浙最多,丛生,花叶类罂粟而小,一本有数十花,茎细而有毛,发时蕊头朝下,花开始直,单瓣、丛心,五色俱备,姿态葱秀,因风飞舞,俨如蝶翅扇动,亦花中之妙品。”难怪恽南田在他的虞美人画作上题文“分明翠袖盈盈立,如见红罗步步来”。

怎么想起说虞美人了呢?主要是源于我去年做的一款私房红茶,就叫“虞美人”。这是用武夷山桐木关自然保护区内高海拔上好山场竹林里的野生茶做的。使用传统烟熏工艺,汤水甘甜清凉,如吮薄荷,并带着让人生津的微微果酸。把茶汤含嘴里,闭眼,一抿嘴,咽下,那种回味,恍如置身竹林溪畔、茅舍生烟的山场,幽幽气息,清凛而来。尤其是在数九隆冬的暖气房中闲坐,来上一杯“虞美人”,那感觉真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我喜欢恽南田的虞美人图和辛弃疾的词,所以早就给茶取好了“虞美人”这个名字。为此还托景德镇一老友专门在瓷板上施粉彩与珐琅彩二技法,给我临了一幅恽南田的虞美人。今早正好在喝虞美人茶,一边喝一边观画,随手写了这篇小文。隆冬时节,流行性感冒多发,不妨饮些红茶。红茶有抑毒杀菌的作用,茶红素可以改善血瘀,于身体是有好处的。切记,喝茶要健康,喝好茶,喝淡茶,喝温热的茶,不喝烫茶。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